“哈哈……”
武宣帝发生大笑。
众官员纷纷贺喜。
原本只是监国八考的一考,却给了他这样的意外收获。
看到各国使节那既担心又害怕的神情,武宣帝为自己的儿子感到骄傲。
我武朝要你们敬畏,要你们永远不敢来犯,哈哈……
“还有第三个问题,皇儿快说。”
称呼的变化,代表着武宣帝心境的改变。
一众官员神情也随之一变,七皇子的太子之位怕是很难动摇了。
水利这一考到这里已经远远超出了他们的意料,谁敢说不合格?
相反他们很是期待,甚至已经开始想象李明远当皇帝后的武朝。
若是真的如此,武朝会是怎样一番景象。
毫无疑问,到那时必定是万国来朝。
“第三个问题是人。”
李明远环顾众人,呵呵一笑。
为何会是人呢?
众人很是不解。
萧阁老却抚须一笑,郑重点头道:“殿下所言极是,前两个问题解决之后,那最后必然就是人的问题。”
“哦?还请老师解惑!”
武宣帝和众人一样颇为期待。
以工代赈之后,根本不缺人才是,但他们却相信李明远的判断。
更何况还有萧阁老鼎力支持,他们根本没有怀疑的必要。
萧阁老朗声道:“殿下之意不难理解,以工代赈之后便是开凿运河,运河一段接一段的开通才是良策,而每一段运河开通之后便可以灌溉四野。”
“原来如此!”
众人终于恍然大悟。
运河通了,自然也就有水了。
有水可以灌溉,那便需要开垦农田,这不就需要人么。
“皇儿有和好想法?”
武宣帝点头,一脸迫切道。
他等不及想知道如何解决问题,甚至都想直接发布政令。
这事成了就是丰功伟绩,他又怎么会不想要呢!
“北迁。”
李明远一脸认真道。
仅此两个字足有万钧重。
由此众人总算是明白了,原来这才是人的问题。
北迁可不是小事,恐怕没人愿意背井离乡。
见众人一脸为难的表情,李明远笑道:“渝州和中州在运河通了之后,绝对会是另一个江南,于国于民都是大好事。”
这可不是空口白话,而是有前提的事实。
众人都懂,但想让人北迁,仅凭这些并不够。
各官员交头接耳地讨论着,想想出一个好的办法。
然而,他们想来想去都不满意,着实很难说服百姓。
“殿下,此事不好解决。”
萧阁老想了很多办法,但也想不到合适的。
其实,并不是他想不到,而是不敢大胆的想。
思维的局限是看待问题不全的根本原因所在,李明远压根就没想过让他们想。
拿起木棍敲了敲地图,圈出中州和渝州两地,李明远大声道:“事在人为,办法总比困难多不是,本宫觉得免赋就很好。”
“殿下您说笑了,免赋并不足以吸引百姓北迁啊!”
有官员表示此法行不通,他们也不是没想过用这个办法。
开垦农田需要时间,种粮食就更不用说了,就算你免赋十年二十年有什么用。
李明远掏了掏耳朵,无语道:“若是无论开垦多少田地都是自己的呢?”
“这怎么能行?”
不用说,各官员是不同意的。
中州和渝州地域辽阔,荒地多不胜数。
只因干旱,这才没多少人在这里居住。
朝廷花费如此大的人力物力开凿运河,结果却一分好处捞不到。
再加上免赋的话,那要如何才能填补这么大的银两缺口。
李明远呵呵一笑,道:“既然你们不愿意,那就让你们来分摊喽,武朝官员这么多,挨家挨户的平摊让佃农去开垦嘛!”
“……”
闻言,众人不再说话。
他们可不想被坑,这摆明就是亏本的事。
好好的一件事到了最后卡在人这一块,确实十分尴尬。
武宣帝也是一脸无奈道:“若是如此做,朝廷根本担负不起这么一大笔银子啊!”
“父皇,武朝的赋税本来就低。”
“如今有这么好的机会分地,无论是佃农还是谁,肯定都会心动的。”
“免赋二十年其实也就那样,说得好像中州和渝州给朝廷贡献了很多赋税。”
嘴角一撇,李明远感觉这些人脑子都有问题,居然不知道转个弯想想。
不修运河,这两州之地根本就无法贡献赋税,几十里看不到一个人影的地方,你还指望给你送金子不成?
是,武朝的地下矿藏很多,但那都是现在开采不了的。
“陛下,殿下所言也在理,功在当下利在千秋啊!”
萧阁老深知此事的意义,他当然是赞成李明远所说方法的。
利益驱使下,必然会有人过去,没有人这两州之地毫无用处。
“普天之下莫非王土,虽然百姓得到了田地,但依旧是皇家的,父皇难道还怕土地被抢走了不成?”
李明远笑了笑,附和着萧阁老的话,想推自己的父皇一把。
因为他已经意识到这事的成功与否,对自己也有很大的意义。
“父皇,您是不是还忘了什么事?”
眼看武宣帝犹豫不决,李明远再次提醒。
他用眼神示意武宣帝看萧阁老,这让武宣帝有些懵。
可当他再次看向萧阁老的时候,却突然瞪大了眼睛。
选育水稻!
怎么就把这事给忘了呢?
分明就是一起获益的事,怎么就没想到呢?
渝州和中州成为第二江南,必然会带动武朝南北之间的货物流通,由此便可以带来足够多的赋税。
最重要的是一旦渝州和中州繁华起来,那粮草便可以快速运往边境。
无论是从哪一方面想,这都是一本万利的事。
“皇儿提醒了朕,此事就按你说的办!”
武宣帝面带笑意,总算是下定了决心。
削藩可以往后推,但开凿运河势在必行。
功在千秋的事由他来做,削藩可以留给儿子来干。
“陛下圣明!”
萧阁老从武宣帝的脸上看出了端倪。
在脑海里想了一遍,便大致想到了原因。
前几日在御书房的刘彰几人,此时也想到了一些事,结合萧阁老的话,他们全都从座位处站了出来,跪在地上称颂武宣帝的英明神武。
有了他们带头,其他的官员哪里还敢有意义。
哪怕不明就里,依旧跟着众人跪了下去高呼万岁。
“……”
各国使节脸色凝重。
武宣帝的这个决定,对他们的影响实在是太大。
喜欢太子殿下何故卖国请大家收藏:(www.5ssw.com)太子殿下何故卖国五四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